【年度观察】广电技术创新亮点与展望

2024-01-31  17:38

导读:

广电因技术而生、因技术而兴,必将依靠新技术创新发展。2023年,曹淑敏部长在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年中推进会上明确指出,把握技术产业属性就是要顺应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用先进技术赋能行业发展。在广电总局的支持引导下,广播电视战线着眼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按照二三四工作定位,用新技术赋能广电产业、丰富广电生态,积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技术政策标准体系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广电总局持续跟踪新技术、评估新风险、抢抓新机遇,健全政策标准体系,加强典型示范引领。

1.政策响应加快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网信办、广电总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为充分发挥视听电子产业在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引擎作用,工信部、广电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4K/8K超高清入户行动、开展优化电视收视体验行动、开展视听电子应用场景育新行动等支持引导举措。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首次将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互动视频、VR视频、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频开发和应用”“超高清、云转播开发应用”“高新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国家文化专网及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等内容纳入鼓励类目录,进一步拓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鼓励类目录内容,为壮大广电视听领域产业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引。

2.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发挥标准化在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2023年,广电总局组织修订《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标准化管理办法》,重点围绕超高清电视、高新视频、应急广播等组织发布相关标准。在超高清方面,发布三维声编解码及渲染、4K超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录制规范、先进高效视频编码、AVS3 8K超高清编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等行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印发《4K超高清电视技术应用实施指南(2023版)》,促进和规范我国4K超高清电视技术发展。此外,组织发布了《沉浸式终端通用技术要求》《云游戏总体技术要求》《自由视角视频系统技术要求》等高新视频标准,IPTV监测设备、有线数字电视音视频、IPTV音视频等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等业务技术要求,视音频内容分发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应用实施指南(2023版)以及《应急广播系统总体技术规范》等十二项应急广播标准文件,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及时应用新技术、新标准。

3.示范引领作用提升

聚焦重大科技问题,广电总局积极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中长期科技计划2023年度项目申报,组织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虚拟现实制作技术应用示范,举办第三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MediaAIAC)和第三届高新视频创新应用大赛,提升行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修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加快推动完善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广电总局批复设立实验室的考核评估和结果公示,新增设立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四川传媒学院)、移动广播与信息服务(武汉大学)、超高清技术创新与应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三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实验室,发挥优秀实验室示范引领作用。

 二、技术赋能主流媒体建设

广播电视媒体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紧跟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高清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脚步,探索将前沿技术运用在视听内容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的各环节,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引导力。

1.构建高清超高清技术体系,推动传统广电转型升级

为推动传统广电转型升级,广电媒体积极推动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各地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都在逐步关停标清频道,积极推动全高清化播出建设,加快推动4K超高清制播能力建设。截至20239月,全国高清频道已有1099个,其中超高清频道10个。4K超高清视频在各地的春节联欢晚会、跨年演唱会、元宵晚会、大型运动会等活动的制作播出中得到较广泛应用。《寻古中国》《大泰山》《一路百年》等一批展现中华历史文化脉络、彰显地域自然人文风貌的4K纪录片不断涌现,《千年陕菜》(第二季)《边城好味》等8K纪录片也在探索更沉浸丰富的视听表达。推进超高清端到端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也被提上议程。到2025年,高清电视将成为基本播出方式,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体验。

2.加强视听技术融合应用,推动高新视频创新发展

广播电视机构积极推动高新视频创新应用,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创新视听体验。《中国》《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等一批文化类节目采用CGXR等新技术,融合应用6D算法的自由视角拍摄、三维建模、3D打印、全息古遗址深层构建、卫星拍摄等技术,沉浸式展现中国神话、中华古城和古代文人的风采,推动提升文化类节目的表现力、感染力、创造力。大量影视剧以及各类新闻、综艺节目、电视晚会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精妙绝伦的视觉效果和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推动创作流程和内容叙事的数字化革新。央视频多角度看赛场、《比特互动演出》等项目不断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视听需求,提升用户在演出活动中的参与感沉浸感,持续探索视听与用户交互的新模式。

3.加强资源要素汇聚共享,推动主流媒体业态创新

在媒体融合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内容、数据、技术等资源的整合聚合,开展协同作战才能在融合共振中相互借力,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山东省广电局等广电机构积极搭建视听内容共享平台,加强省内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各级广播电视台等主体视听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化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优质视听内容供给。长江云平台、长沙广电、尤溪县融媒体中心等各级广电机构都在积极推进省域、市域、县域政务数据资源的汇聚开发,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新闻+政务商务服务业务模式的创新。浙江传播大脑天目蓝云、江苏荔枝云、广东珠江云等各地省级技术平台都在积极为省域各级媒体、各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服务,探索构建区域媒体服务生态。

三、夯实新型广电网络建设

经过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我国广电网络实现了从有线网络向有线+无线协同网络转变,从单一有线电视业务向多元业务转变,从传统广电技术向融合开放技术体系转变。截至202310月,广电5G用户突破2000万户,固移融合用户达到870万户。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底座日益牢固

开通上线固定语音业务网、互联网骨干网(CBNET)、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广电网络全国性基础业务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正式形成全业务运营体系。截至20239月,中国广电和中国移动合作建成700MHz 5G基站57.8万站,实际可使用基站总数超过380万站,实现全国乡镇以上行政区域连续覆盖、农村区域有效覆盖。202312月,中国广电互联网骨干网(CBNET)在上海直联点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骨干网正式贯通,实现对等直连、互联互通。此外,中国广电积极统筹规划算力云网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国广电网络全行业已投产数据中心44处,在建数据中心11处,安装标准机架2.4万,算力综合约24vCPU,云存储资源综合约55PB,新型广电网络的技术底座愈加坚实。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 5.0的发布为广电行业提供了一个系统更安全、生态更开放、功能更专业的技术平台、业务平台、服务平台,标志着广播电视自主创新能力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在5G广播技术方面,广科院、中国广电协同产学研各单位积极参与国际5G广播标准体系制定和产业化工作,20237月我国首张“5G广播电视试验网在成都启动,中国广电、中国移动也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联合开展5G NR预商用。5G广播技术的持续发展将推动广播电视人人通、终端通、移动通,并实现应急广播人无我有、人断我通。此外,2023年中国广电还实现5G新通话首呼、发布广电云电脑、完成RedCap技术端到端能力测试、推出5G卫星电视服务等,广电5G差异化竞争力不断提升。

3.优化用户服务体验,打造广电网络新服务

当前广电网络正在全面推进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工作,全国可升级的有线电视机顶盒终端全部实现开机看全屏直播,开机广告全面取消,开机时长和各类收费包大幅压减,优质免费内容供给加强,重温经典免费专区试播,推动重塑广电看电视最佳品牌。此外,2023年各地广电网络服务机构积极融入政府治理、工业数字化、民生服务等活动之中,推出智能家居物联网平台和超高清专区、AI健身、智能法律咨询服务等大屏特色服务,夯实电视大屏主渠道地位;开展烟草智慧物流园区生态创新、智慧应急管理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分布式光伏物联网智慧管控平台等项目建设,加速广电5G+工业互联网在制造、应急、电力等场景应用落地;打造智慧水产养殖管理平台、广电方舟乡村振兴融合服务平台等,参与农业农村、森林草原等信息化建设,探索智慧广电网络+“政用、商用、民用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

 四、AI引领行业加速变革

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正在从专用智能迈向通用智能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广电媒体探索生成式AI在行业内的应用。

1. 探索生成式AI的行业应用

一方面,总台、陕西广电网络、传播大脑科技公司等部分广电机构启动广电行业大模型建设,陆续分别发布央视听媒体大模型”“龙头大模型”“传播大模型等行业大模型服务平台,推动媒体创作创新能力、运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其中,陕西广电网络行业大模型MaaS服务平台目前已在全省百余家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投入使用。传播大模型已迭代升级AI创作中心2.0版本,具备智能写稿、创意设计、资源检索、AI对话能力,覆盖40余项功能。另一方面,广电机构纷纷接入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讯飞火星认知大模型等国产通用大模型,开展广电行业创新应用实践。

2.解放发展广电行业生产力

AI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在广电行业智能推荐、场景生成、人脸合成、视频修复、虚拟数字人等领域,有力提升传统广电生产效能和服务水平。海蓝、谷小雨、小朱、唐小妹、聆听、小观、青鸟、悦小满等AI数字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新闻节目智能播报、人机互动采访和娱乐节目协同主持过程中,借助虚拟形象打破次元壁,在元宇宙空间开展更多创新性探索。智能视频剪辑、智能写稿、智能排播等功能也大量应用到节目采写和生成领域,内容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湖南广电集团(台)采用AIGC视频自动拆条功能大大提高视频的转化率和吸引力,日产短视频突破6000条,其旗下AIGC系统帮助湖南广电减少了50%的运营人工成本;5G智慧电台仅需5分钟即可生成一套24小时播出的在地电台节目,截至2023824日,服务全国291000家电台频率。

 五、展望和建议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广电行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越来越凸显,新时期广播电视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水平,以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和引领行业转型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一是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加强整合聚合,持续提升广电媒体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实现省市县各级媒体内容、数据资源的有效汇聚、开放共享、开发利用,创新新闻+政务、商务、服务运营模式,推动构建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技术+艺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用新技术创新内容表达,以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加快新型广电网络建设。统筹有线、无线、卫星等广播电视网和IPTV等方式,优化传输布局,提升协同效应,加快建设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安全可靠的新型广播电视网络。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一体化发展,推动构建差异化特色业务体系,持续加强基础网络建设,提升业务承载能力,推动有线电视网络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健全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超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发展新业态新应用,加强项目试点、实验室建设、创新大赛等活动案例的宣传推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