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新象 | 如何做好Z世代主流价值传播?

2023-08-31  17:56

Z世代注重体验、个性鲜明,兴趣更为广泛,渴望被认同,是新经济、新消费、新文化的主导力量,视频和个性化推送成为其信息获取主要方式。中青报持续进行调查研究,并依据分析结果进行融媒创新,不断调整传播策略,有的放矢做好主流价值传播。

一、最新网络Z世代画像和分析

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重点目标用户,传统时代的目标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转化为其客户端的用户,但随着环境、市场的变化,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用户流动。

Z世代是互联网原住民,很早就接触互联网科技,并一直拥抱高速推陈出新的新兴业态,对互联网有着天然依赖。我国的Z世代群体成长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富足,独生子女比例高,受到家庭长辈关注的程度高。他们注重自身体验、个性鲜明、渴望被认同,已成长为新经济、新消费、新文化的主导力量,具有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兴趣更为广泛。他们在二次元、体育竞技、电子竞技、知识科普、健身塑形、国潮等圈层中,扮演着主要受众及发声者、传播者、创作者多重角色,有运动、看书、音乐、摄影、绘画、跳舞等这类常规的兴趣爱好,也衍生了潮玩、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咖啡茶艺等文娱项目。他们更注重物品所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对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原创性、趣味性、多样性有着较高要求。

    不断重塑社会消费习惯。他们有着更高的消费意愿和实力,愿意为兴趣爱好付出时间与金钱,反映在“敢赚敢花”“兴趣会友”“易种草”“二次元”“颜值主义”“健康养生”“达人”等标签上。他们常为满足精神需求而进行实体消费,更注重体验、悦己,更喜欢情感代入感强的产品。他们对国潮文化关注程度很高,包括非遗、传统节日、国货等。在购买新锐国货品牌的消费者中,超过半数是95后。这也反映在李宁、大白兔、六神、云南白药备受欢迎,以及百雀羚、回力鞋的翻红等方面。

    他们的偶像观念多元化,除了影视、体育明星,不少人还将历史人物、政治人物作为偶像。他们的爱国热情、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更加强烈。国产影视剧特别是主旋律影视剧近年来频频爆火,如《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等,契合他们“向上”的心理诉求、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他们普遍认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个人议题兴趣浓厚,也强烈关注宏大社会议题。 

    视频和个性化推送成为其信息获取主要方式。社交媒体是Z世代最常用的新闻资讯获取渠道;短视频新闻颇受其喜爱;社交是关注新闻资讯的强动力;可视化有效刺激了Z世代对新闻资讯的获取;个性化推送是他们的重要资讯消费需求;“娱乐”“时政”是核心关注点。

    Z世代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社会竞争压力对他们心态和职业选择造成影响。尽管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新兴行业有兴趣,但在面临初次就业时,年轻人选择仍偏向保守。近年来,“小镇做题家”“躺平”等话题多次引发群体共鸣,反映了一些人存在“容错空间越来越小、试错成本越来越大”的心态。

    二是形成不易突破的亚文化和泛娱乐圈层。他们群体内部衍生出的思维逻辑、兴趣特征,形成了一套可以自圆其说、外人很难看懂的“话语体系”,产生了文化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话语体系不对称的情况。同时,他们更喜欢娱乐性较高的文化产品,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构成供需矛盾。基于年龄阅历和泛娱乐圈层的限制,他们中部分群体的思维内涵和深度不够。近年来,娱乐资本正是利用这一点,不断解构和弱化Z世代群体在一些问题上的基本认知。

    三是存在社交焦虑群体。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和互联网造成部分Z世代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退缩。另外,存在过度超前消费与借贷消费现象。

二、有的放矢做好Z世代主流价值传播

依据对Z世代最新的画像和分析,中国青年报社不断调整传播策略。

一是紧贴Z世代需求,准确把握、积极回应其诉求。切实关注和解决不同青年群体在升学、就业、生活、 婚恋、人际交往中的现实困境,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学历、不同职业青年的关心帮助,针对青年群体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深入打造、持续优化工作载体。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在联系服务、引领凝聚、组织动员新兴青年群体方面不断提升工作实效。

二是发挥Z世代主观创造性,在引导过程中倡导积极互动,最终目的是形成他们能够接受、喜爱的主流文化圈层。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注重提升议题设置水平,不断摸索、准确把握题材内容的严肃性和形式活泼新颖的“时度效”平衡点,避免走向死板和泛娱乐化的极端。

三是尊重和善用青年小众亚文化。互联网为网络作家、主播、画手等新兴青年文艺群体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他们本身就是内容的生产者,应充分调动这一部分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传播形式来看,传统媒体中长文字报道对Z世代的吸引力减弱,融合了文字、视频、音乐、图片、表情符号的融媒体产品更容易获得Z世代的青睐。在主题主线报道中,Z世代更倾向于质朴平和、可视可感的融媒体产品。

针对Z世代偏爱新媒体、可视化产品的特点,中国青年报社坚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充分继承和发扬主流媒体内容、人才优势,传统优势品牌积极拥抱融合改革,推出一批新的品牌栏目。

最具纸媒特性的“冰点”“青年话题”“思想者”“青年调查”等品牌栏目,均已找到可视化表达的新模式。创始于1995年的“冰点”,曾创造中国新闻界的“冰点高度”。针对Z世代用户特点,《冰点周刊》已转型成为有深度文字、视频产品的融媒体平台,多部纪录片获得国家级奖项。

创立于1999年的“青年话题”是中国青年报评论专版,内设栏目“冰点时评”曾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青年话题”在青年思想引领、青年权益维护、青年思潮辨析、青年文化争鸣等领域积极发声,展示青年观点、青年态度。通过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沟通中凝聚共识,成为广泛汇聚青年观点诉求的“意见广场”,在融媒时代发挥出更加独特的影响力。

创刊于1995年的“青年调查”,是报社以专业性青年民意调查研究报道为主旨的新闻专刊。专刊开展可视化改革,创新“快看数据”“参数”等融媒体报道品牌,以第一手的可视化调研数据反映青年心声,服务青年成长。

创办于2018年的子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已经有5篇文章入选上海、武汉、海南、江苏盐城、山东日照等城市的中考试卷。每期固定不少于8个版刊发青少年文学作品,至今已发展1900余名青少年写作者,其中38人已经成为中国作协会员。

近年,中国青年报社还创办了一批媒体融合品牌产品和栏目。202211月,正式上线中青报·中青网“大思政课”云平台。用鲜活生动的视听语言、前沿的媒体技术手段和强黏性的融媒互动产品,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结合,集思想性、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为一体,积极引导广大青年网民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依托平台生产思政精品、举办活动,积极打造青少年思想引领传播阵地。该平台入选第三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创办于2017年的“青蜂侠”,是中国青年报社新闻短视频第一品牌。始终坚持“关注青年、青年关注”的定位,坚持“正能量就是大流量”,每天生产4050条作品,已生产15万条作品,总播放量超千亿,拥有4000多万高黏度青年粉丝。先后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年度重大主题宣传团队”称号,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创办于202210月的“青年茶座”视频栏目,探索重大时政主题的青年化阐释、可视化传播。通过中青校媒大学生记者代表青年向嘉宾提问、参与话题讨论的节目安排,通过一线鲜活故事,从小切口展开时政话题,对党的政策进行青年化、时尚化解读。

为提升对Z世代的现实服务力,中国青年报社于2018年上线创业领域垂类聚合平台“青创头条”客户端,集直播、短视频、社交、慕课、资讯、创业项目展示、数据分析等于一体,聚合创业教育、小微企业资源,旨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营造高校与社会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积极为广大青年创客、创业导师、投资机构提供更多互动机会。

新冠疫情期间,充分利用直播及线上功能,开展“创青春”云讲堂、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等直播活动,强化了报社“连接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能力建设。

三、全球视野的Z世代传播探索

立足全球视野,中国青年报社长期为“锚定Z世代的精准国际传播”进行基础性研究。

2021年开始,报社重点发挥子报青年参考团队的国际观察优势,进行海外媒体智库青年问题动态调研,密切关注海外主流媒体和智库对中外青年的报道、调查和研究成果,在编译基础上进行梳理、整合和分析,为Z世代青年工作提供参考。

2021年开始,青年参考开设“Young世代”专版,重点关注全球青年特别是Z世代及与他们相关的话题,对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文化、观念、生活、职场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报道。在进行海外媒体智库调研的过程中,团队不断贴近Z世代,在面向Z世代的传播中逐渐与他们有了共情、共鸣,也获得更多关于Z世代的认可,帮助团队更清晰地了解Z世代。

报社不断进行具有开创性的Z世代国际传播探索,对内引导青年全面认知国际舆论环境,对外努力改变中国形象由他人、他国塑造的被动局面。目前,在推特、脸书、优兔等平台运营涉及多个领域的10余个账号,不断提高在海外媒体平台上的发展能力和对海外青年特别是Z世代的传播能力。

比如,从2022年开始开展青年参考电子刊物海外直投计划,制作英文电子刊物,向央企外籍员工和海外青年组织负责人精准投放,展开有效国际传播,面向国外青年特别是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青年故事。

同时,围绕Z世代议题精心打造外宣思想产品,回击西方媒体对中国和中国青年的歪曲、抹黑,展示真相。双语特稿《中国年轻人:对自己有信心,对中国有信心》,用中国青年的大量事实对外国媒体的错误结论进行反驳,展现中国青年真实的精神面貌及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于20217月在中国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刊发,在推特、脸书等海外平台推出,海内外平台覆盖人数超440万。

202210月,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夕,推出双语特稿《中国人为什么如此信任政府》及其双语视频,生动展现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融媒产品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今日头条、百家号、快手、腾讯视频等多个平台推送,并在中国日报发布,在中青报海外矩阵推广,总阅读量超382万,总互动量超14万。

中国青年报社积极承办青年国际交流活动,助力维护对外交往渠道和海外青年人脉资源,打造青年国际交流品牌。2020年,为推动全球合作抗疫,与多国青年组织共同举办12场“全球青年抗疫/创新行动经验分享会”,1000多名中外青年代表通过视频会议分享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展现了与会国家青年和青年组织对中国抗疫和援助的充分肯定,呼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2021年,在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举办的一次活动中,黎巴嫩青年学者赛义德进入团队视线。2020年年初,他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过直播向世界讲述武汉抗疫的故事。初步了解了青年参考报后,他希望借此阐释自己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202110月,《黎巴嫩青年学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一文在青年参考报首发,文辞情真意切,令人印象深刻。这篇中文报道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布,英文版在中国日报媒体矩阵连载,内宣外宣效果俱佳。这位黎巴嫩青年学者的作品《中国外交是全球和平外交的典范》和黎巴嫩媒体发布的《多极世界秩序正在形成,这有利于国际和平》一文的主要内容,一起刊发在2023519日青年参考报头版,在传递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高度评价方面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合唱”。

关于他的最新作品《黎巴嫩青年学者:保护青藏高原 中国Z世代将发挥重要作用》,传递了中国Z世代积极向上、胸怀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风貌。2022年,首届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国青年报对5个论坛进行了地毯式全媒体报道,中国青年网还协助全国青联研发、打造了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官网,推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常态化运转。

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作者:王海,团中央新媒体中心视听部主任,中国青年网总裁助理、副总编辑;黄斐,中国青年报舆情智库部负责人;张丹珊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负责人;董时,中国青年报党委常委、副总编辑;内文有删节。